文秘之友|原創(chuàng)|范文|素材|寫作|PPT|
?
?
?
風雨礪初心危難顯擔當——在抗洪抗疫實踐中感悟與弘揚大別山精神
同志們:
今天,我們聚在這熟悉的村部會議室,窗外是咱們辛勤耕耘的土地,屋后是連綿起伏、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大別山余脈。作為一名土生土長、又在咱村支書崗位上干了快十年的“村里人”,我想和大家嘮嘮心里話,就結合這些年咱們親身經(jīng)歷的風風雨雨,特別是前幾年那場驚心動魄的抗洪阻擊戰(zhàn)和艱苦卓絕的疫情防控戰(zhàn),談談我對咱大別山精神的理解,以及在咱們這小小村落里,這精神是如何生根發(fā)芽、開花結果的。沒有高深的理論,只有咱們一起淌過的水、爬過的坡、熬過的夜、共同守護的。
一、臨危不懼、堅韌不拔:洪水滔天,壓不垮“挺直”的脊梁
大家一定還記得,那是2020年的夏天。老天爺像是被捅破了個窟窿,暴雨連著下了七天七夜,河水眼見著就漲過了警戒線,逼近歷史最高水位。咱村地勢低洼,又有幾處老舊的土坯房,還有百十畝正在灌漿的水稻、幾十畝即將上市的蔬菜大棚。那幾天,我的心就一直懸在嗓子眼,雨點子砸在村部鐵皮屋頂上,噼啪作響,像催命的鼓點。
“不能等,不能靠!”這是當時在我心里反復敲打的聲音。咱大別山的先輩們,當年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堅持斗爭,靠的不就是這份“壓不垮、打不爛”的硬骨頭嗎?我們立即啟動預案。數(shù)據(jù)是支撐決策的基石:我們連夜組織村“兩委”干部、黨員和村民組長,分成三個小組,在暴雨中徒步排查了全村327戶,精準鎖定了17戶危房戶、5處地質災害隱患點、2處圩堤最薄弱處。特別是村西頭的李老栓家,那老房子墻根都泡軟了,眼看就要倒!我們幾個村干部蹚著齊腰深的水,硬是把他和他癱瘓的老伴背了出來,安置到村小學。那水,冰涼刺骨,水流又急,好幾次差點摔倒,可看著老人驚恐的眼神,誰都沒松手?!案刹肯壬希h員頂上!”這不是口號,是那幾天掛在嘴邊、刻在心里的行動令。黨員王鐵柱,自家魚塘眼看就要漫堤,他二話沒說,把沙袋全扛到了更危險的村口大堤上。他說:“魚跑了明年還能養(yǎng),村口堤要是垮了,全村都遭殃!”這一句樸實的話,就是最生動的黨性教育。
最危急的時刻,水位漲到了29.75米,超過了保證水位0.25米。圩堤一處出現(xiàn)管涌!渾濁的水柱往外噴涌?!翱?!打樁!填沙袋!”我嘶喊著帶頭跳了下去。黨員突擊隊、民兵、青壯年勞力,幾十號人像打仗一樣,在泥水里摸爬滾打。手磨破了,肩膀壓腫了,雨水汗水混在一起,分不清誰是誰。有個小伙子累得直不起腰,我拍著他肩膀說:“想想當年紅軍在這山里打游擊,缺衣少食,那才叫苦!咱這點累算啥?”那一刻,我看到了大家眼中重新燃起的韌勁。我們連續(xù)奮戰(zhàn)6個小時,終于堵住了管涌。當水位開始緩慢回落,天邊露出一絲魚肚白,大家癱坐在泥地里,沒人說話,只有粗重的喘息,但每個人臉上都寫滿了“扛住了”的踏實。這,就是危難時刻,大別山精神賦予我們最直接的勇氣與堅韌。它不是什么虛無縹緲的東西,它就體現(xiàn)在咱們黨員沖在前面的背影里,體現(xiàn)在鄉(xiāng)親們守望相助、同舟共濟的臂膀里,體現(xiàn)在面對滔天洪水時,那一聲聲“人在堤在”的吶喊里。
二、眾志成城、守望相助:疫魔突襲,隔不斷“抱團”的暖流